龙8头号玩家新闻中心 分类
精彩回顾 2024青年风景园林师论坛暨“风景园林月龙8头号玩家”说园沙龙

  2024年5月25日上午,2024青年风景园林师论坛暨“风景园林月”说园沙龙在同济大学顺利召开。本次论坛由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主办,由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中国风景园林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和北京《风景园林》杂志社有限公司共同承办,由上海市风景园林学会、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协办。论坛主题为“

  青年风景园林师论坛暨“风景园林月”说园沙龙是“风景园林月”系列科普活动的重要活动内容,自2019年以来,已成功举办5届。本次论坛邀请了多位专家学者和青年风景园林师共聚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围绕“人工智能时代的风景园林:从跨界到融界”主题,共同探讨人工智能(AI)技术的发展对风景园林行业的影响,以及在人工智能大背景下风景园林学科建设、研究和实践等问题,推动优化人居环境品质,缓解环境与健康危机,切实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会议全程在《风景园林》杂志B站账号直播,受到了广泛关注,引发了广大同行和学者的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

  上午论坛中,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教授、《风景园林》期刊副主编赵晶,深圳市蕾奥规划设计咨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景观师张一康,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学系副教授韩依纹,法国岱禾TER景观与城市规划设计事务所中国合伙人黄明莉,上海市园林科学规划研究院工程师易扬,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风景园林系副教授张洋,上海市园林设计研究总院战略发展中心高级工程师张希波和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学术发展部主任、景观学系副教授邵钰涵,共8位青年风景园林师围绕“人工智能时代的风景园林:从跨界到融界”展开精彩演讲,分享人工智能在风景园林领域运用与实践的前沿理论和创新方法。

  论坛上半场由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党委副书记、景观学系副教授王持。

  在数字中国战略深入实施的背景下,数字化技术的革新正在引领人居环境规划设计迈向一个崭新的时代。赵晶教授基于人工智能技术,对风景园林全流程智能化工作流进行了介绍,并指出工作流主要由场地分析、自动设计、三维建模、设计出图、城市智慧分析、未来信息预测、大语言模型7个板块组成,并对每个板块的具体情况进行了全方位展示。借助赵晶教授团队自行开发的算法与模型,可以实现场地分析,地物信息快速提取、图纸快速生成、布局方案自动设计、高精度平面图与渲染图生成等。最后赵晶教授分享了训练人工智能模型的一些心得与体会,并表示我们应该合理运用人工智能。

  随着城市建设进入到存量时代,公园绿地也更加关注运营与服务。张一康高级工程师先以《深圳城市公园开放共享场景大数据调查报告》展示了深圳公园的人群使用状况。他介绍了调查报告的工作逻辑与成果:通过LBS位置服务数据识别人群画像数据;通过社交媒体话题、评论、POI等数据,分析公园活动、场景;通过调研挖掘公园达人与主理人。随后他就如何将大数据应用到公园的服务与运营进行了介绍。通过公园宇宙小程序的开发把共建地图、个性路线、兴趣话题、活动预约、商户消费、AI智能助手等功能整合到一起,为政府、市场、市民搭建起平台,促进了公园的经营与管理,激发了城市的活力与经济。

  韩依纹副教授在报告中指出城市化进程导致了景观格局破碎化,从而威胁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生态网络是恢复景观连通性和构建国土生态安全格局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当前大部分研究聚焦于单一尺度的生态网络构建,忽略了尺度差异性对其效能的影响,导致各层级的规划衔接错位。韩依纹副教授以湖北省襄阳市为例证区域,旨在探索集合多元技术、基于多尺度嵌套视角的城市生态网络构建和效能提升,以期为相关规划实践提出科学借鉴。

  黄明莉设计师在报告中指出当代风景园林设计从构成式的设计逐渐演变为城市生态体系的设计,这意味着我们需要用新的视角去认知生活的环境,去理解土壤和自然,去定义城市公共空间。黄明莉设计师通过日内瓦城市广场气候优化改造更新案例,以及比利时烈日市工业遗址再开发案例的工作模式,指出计算机辅助采集分析数据成为空间设计的理性依据。通过对气候数据、经济数据的分析及应用,以及对生态学、经济学和空间美学的整合,是未来气候挑战下的复合工作模式,也是风景园林设计从跨界到融界的探索。

  易扬工程师在报告中指出城市绿林地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改善空气质量、缓解热岛效应、调节微气候等重要生态功能,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遥感+物联网+AI”技术因具备实时、动态、高效和覆盖范围广等优势,在城市绿林地的精细分类、信息获取、变化监测、参数反演和质量评估等方面具有巨大潜力。她所在的研究团队基于10余年来的地面监测数据,结合新技术手段,在多个重要市区级公园和示范区,围绕“绿林地碳汇”开展了科技攻关,可提供多尺度城市绿地的碳汇评估方案,能完成高效、精准的绿化工程碳汇功能数字化制图和决策,为城市绿地碳汇计量、监测、评估和效能提升提供科技支撑。

  数字技术作为新的技术手段,已经愈来愈多地应用到风景园林设计建设的全流程中,张洋副教授在报告中围绕“在数字景观设计建设过程中如何实现跨专业合作、风景园林师在其中扮演什么角色”2个问题展开讨论。报告梳理了数字背景下风景园林在前、中、后期阶段涉及的不同专业类型,并以京张铁路遗址公园和无锡蠡湖渤公岛数字化提升2个典型案例为例,阐述了在风景园林公众服务、运维管理、文化科普等场景中,风景园林、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工业设计、视觉设计等专业实现跨学科合作的具体路径和方法。

  张希波工程师在报告中详细阐述了上海市应急避难场所的设计标准,为设计师提供了构建应急避难系统的多要素协同工作指导。她指出,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人口密集、基础设施复杂和灾害多样化带来的挑战,可通过人工智能(AI)技术得到有效应对。AI在数据分析、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方面的优势,为城市管理提供了创新解决方案,能够实时处理数据,自动化决策支持,智能资源调配,增强公众参与,提升效率和安全感。尽管实施AI技术时存在隐私保护、技术整合、法规伦理等挑战,但通过加强AI与城市基础设施的融合及跨领域合作创新,有望建立更安全、高效、智能的城市环境,构建先进的应急避难系统,提高城市应急响应能力,确保居民安全。

  邵钰涵副教授在报告中指出随着全球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人口不断增长,城市空间日益紧张,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传统的城市景观规划设计方式难以应对现代城市的复杂需求。在此背景下,AI赋能的城市景观网络探索逐渐成为改善城市环境和提升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近年来,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入人心,城市景观网络建设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各地政府和城市规划师开始探索如何通过科学规划和创新技术,将自然生态系统与城市基础设施有机结合,以创建更加健康、宜居的城市环境。人工智能、大数据和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应用,为城市景观网络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使风景园林设计更加精准、智能和高效龙8唯一官网

  圆桌讨论由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学系副教授邵钰涵主持,8位演讲嘉宾围绕“风景园林该如何与人工智能进行结合”展开讨论,针对风景园林学科变革方向、人工智能的应用潜力与设计伦理等话题畅谈了自己的理解。

  嘉宾们表示,在信息化革命2.0的大背景下,技术对社会的影响是空前的,对于风景园林的影响也渗透到了行业的方方面面,在工作全流程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人工智能擅长数据采集、处理等重复性工作,能够节省大量的时间,进而让从业者将工作重点聚焦在核心的规划分析部分,大幅度提高工作效率。除了上述技术导向的观点之外,嘉宾还表示人工智能也可能颠覆传统的设计理论与思维,甚至作为一个有自己思想的个体参与到实践工作中。同时值得注意的是,风景园林界需要明晰人工智能在实际研究工作中扮演的角色,把握好其介入的程度,研究重点也应该放在人工智能在行业中的具体应用,而非钻研计算机算法语言等底层部分,从而跌入“机械技术理性”的陷阱。此外人工智能目前在实际工作中的发挥并不稳定,作为一名专业学者,对人工智能的输出结果需要有自己的判断与权衡,而非被人工智能控制与欺骗,陷入“技术迷信”的误区。

  时代的发展势不可挡,青年风景园林师应该正视人工智能的积极影响,拥抱人工智能技术的大潮流,与时俱进,并将其充分融入到自己的研究和实践工作中。

  人工智能时代的风景园林:从跨界到融界 2024青年风景园林师论坛暨“风景园林月”说园沙龙顺利举办